曾国藩家书 第九十五篇 致九弟:宜多选好替手
时间:2019/3/8 0:19:35 来源:我爱写信
一 封 信 作 文网 为你提 供曾国藩家书 第九十五篇 致九弟:宜多选好替手
【原文】
沅弟左右:
水师攻打金柱关时,若有陆兵三千在彼,当易得手。
保彭杏南,系为弟处分统一军起见。弟军万八千人,总须另有二人堪为统带者,每人统五六千,弟自统七八千,然后可分可合。杏南而外,尚有何人可以分统,亦须早早提拔。
办大事者,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。满意之选不可得,姑且取其次,以待徐徐教育可也。
同治元年四月十二日
【译文】
沅弟左右:
在水师攻打金柱关的时候,如果有陆军三千人在那里,就容易得手。我保举了彭杏南,是为到弟弟你那里分统一军,弟弟一军共一万八千人,总要另外有两人可以胜任统带的职务,这样每人统五、六千人,弟弟自己统带七、八千人,然后可以分可以合。
除了杏南以外,还有谁可以分统,也要尽量尽早提拔。办大事的人,要以多选接替人手为第-要义。如果选不到满意的人,那就可以选稍差一点的,然后再慢慢教育培养。
同治元年四月十二日
【解读】
办大事者必须把经营“人”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。在《至沅弟》的信中,曾国藩特别提出:“办大事者,应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。满意的人选择不到,姑且选差一点的,慢慢教育他就可以了。”
曾国藩礼贤下士,对投幕的各种人都倾心相接,但他不喜欢说大话的人。有个冒充校官的人,他高谈阔论,有不可一世之状。曾国藩见这个人言辞伶俐,于是他心中好奇,便与他谈及欺骗他人的话语,此人听后严肃地说:“受欺不受欺,全在于自己是何种人。我行走社会这么久,早有所闻,像中堂大人至诚盛德,别人不忍欺骗;像左宗棠严气正性,别人不敢欺骗。而别人不欺却怀疑别人欺骗他,或已经被欺而不知的人,也大有人在。”曾国藩见此人讲了四种“欺法”,觉得很有道理,不禁大喜,对他说:“你可到军营中,观我所用之人。”这个人便答应了。第二天,拜见营中文武各官后,他便煞有介事地对曾国藩说:“军中多豪杰俊雄之士,但我从中发现有两位君子式的人才。”曾国藩急忙问是何人?此人举涂宗瀛及郭远堂以对。曾国藩又大喜称善,待为上宾。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,暂时让他督造船炮。
过了几天,有人向曾国藩报告此人挟千金逃走,请发兵追捕。曾国藩默然良久,说:“停下,不要追。”士兵不解,曾国藩则说:“人不忍欺,人不忍欺”。身边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。几天后,幕僚问他为什么不发兵追捕那个欺骗他的人。曾国藩则说:“如今捻军正是猖獗之时,这个人只是骗些钱来维持生计,如果过于逼他,恐怕他会进入敌营,那样伤害可就大了。失去的只是千金,这比起我受欺的名誉微不足道。”
由此可见曾国藩的远见和胸襟。时刻为别人着想,将自己的名誉置之度外,这种气度也正是他能笼络到人才的重要原因。
在如何观人、用人的问题上,曾国藩还告诉我们:没有官气,办事清晰,没有大话的人是可用之人,那些能吃苦耐劳的人也是可用之人。反之,那些官气十足、乱放空话的人只会惹人生厌。其实无论任何人,都应该遵守这样四条:“有操守”、“无官气”、“有条理”、“少大言”。
所谓有操守而无官气。操守就是原则,或者说理想。有操守而无官气,就是说一个人,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,有着自己的原则,做官不是为了钻官场上的一些空子,贪图一些小便宜。而是品德要好。按是否有德有才将人分四种:圣人,有才有德;愚人,无才无德;君子,有德少才;小人,有才少德。曾国藩宁选那种有德少才的君子,并认为德如树之干,才是树之叶。
人品其实是用人的基础。比如清军与太平军作战的“三河之役”,清军被陈玉成率领的太平军杀得全军覆没。清军将领李续宾、曾国华(曾国藩之弟)殉难。曾国藩在确认全军覆没之后,马上就判断出李、曾二人殉难,并公开辟谣,靠的就是对二人基本品格的信任。
多条例而少大言——就是具体做事的层面上,头脑清晰,思维有条理,能够准确地、一点一点地剖析出事务的本质,而不是成天夸夸其谈,满嘴跑火车。务实而不务虚。《三国志》中有“(诸葛)亮独观其大略”,这个“大略”,就是条理的意思。没有条理的人必做不成大事,当然,有没有条理和与这个人做不做朋友没关系,无论你多么优秀,如果没有几个平庸的朋友,只能说明你太势利眼了。
曾国藩幕府中最出色的人才,就是后来成为晚清第一重臣的李鸿章。李鸿章少年时代跟随曾国藩学习诗文,后来在曾国藩幕府中出谋划策,起草重要文件,曾氏对他特别器重。曾国藩对李鸿章的评价是“劲气内敛,才大心细,堪封疆之任”。封疆之任,就是有能力作巡抚和总督。“心细,”既有考虑事情细密周全,又有做事有条不紊的意思。
一 封 信 作 文网 为你提 供曾国藩家书 第九十五篇 致九弟:宜多选好替手
阅读相关
1、【原文】字谕纪泽、纪鸿儿:纪泽于陶诗之识度不能领会,试取《饮酒》二十首、《拟古》九首、《归田园居》五首、《咏贫士》七首等篇反复读之,若能窥其…阅读全文
2、【原文】四位老弟足下: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寄去书函,谅已收到。顷接四弟信,谓前信小注中误写二字。其诗比即付还,今亦忘其所误谓何矣。诸弟写信,总…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