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封信作文网
导航
一封信作文网 > 曾国藩家书

曾国藩家书 第五十篇 致诸弟:自立门户,自立规矩

时间:2019/2/14 0:20:11 来源:我爱写信

 一 封 信 作  文网 为你提 供曾国藩家书 第五十篇 致诸弟:自立门户,自立规矩

【原文】

四弟、九弟、季弟足下:

六月廿八日发第九号家信,想已收到。七月以来,京寓大小平安。癣疾虽头面微有痕迹,而于召见已绝无妨碍。从此不治,听之可也。

丁士元散馆,是诗中“皓月”误写“浩”字。胡家玉是赋中“先生”误为“先王”。李竹屋今年在我家教书三个月,临行送他俸金,渠坚不肯受。其人知情知义,予仅送他褂料被面等物,竟未送银。渠出京后来信三次。予有信托立夫先生为渠荐馆。昨立夫先生信来,已请竹屋在署教读矣,可喜可慰。耦庚先生革职,同乡莫不嗟叹。而渠屡次信来,绝不怪我,尤为可感可敬。

《岳阳楼记》,大约明年总可寄到。家中《五种遗规》,四弟须日日看之,句句学之。我所望于四弟者,唯此而已。家中蒙祖父厚德余荫,我得忝列卿贰,若使兄弟妯娌不和睦,后辈子女无法则,则骄奢淫佚,立见消败。虽贵为宰相,何足取哉?我家祖父、父亲、叔父三位大人规矩极严,榜样极好,我辈踵而行之,极易为力。别家无好榜样者,亦须自立门户,自立规条;况我家祖父榜样,岂可不遵行之,而忍令堕落之乎?现在我不在家,一切望四弟做主。兄弟不和,四弟之罪也;妯娌不睦,四弟之罪也;后辈骄恣不法,四弟之罪也。我有三事奉劝四弟:一曰勤,二曰早起,三曰看《五种遗规》。四弟能信此三语,便是爱兄老兄;若不信此三语,便是弁髦老兄。我家将来气象之兴衰,全系乎四弟一人之身。

六弟近来气性极和平,今年以来未曾动气,自是我家好气象。唯兄弟俱懒。我以有事而懒,六弟无事而亦懒,是我不甚满意处。若二人俱勤,则气象更兴旺矣。

吴、彭两寿文及小四书序、王待聘之父母家传,俱于八月付回,大约九月可到。

袁漱六处,予意已定将长女许与他,六弟已当面与他说过几次矣,想堂上大人断无不允。予意即于近日订庚,望四弟禀告堂上。陈岱云处姻事,予意尚有迟疑。前日四弟信来,写堂上允诺欢喜之意。筠仙已经看见,比书信告岱云矣。将来亦必成定局,而予意尚有一二分迟疑。

岱云丁艰,余拟送奠仪,多则五十,少则四十,别有对联之类,家中不必另致情也。余不尽言。兄国藩手草。

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十八日

【译文】

四弟、九弟、季弟足下:

我于六月二十八日寄出的第九封家信,想必现在已经收到了。从七月以来,京城家中大小都平安无事。我的癣病在头上脸上虽然还残留些痕迹,但面对皇上的召见已经无伤大雅了。所以从此后不用再刻意为这件事情费心治疗了,顺其自然就可以了。

丁士元在翰林院学习已结束,但是他将诗中的“皓月”之“皓”字误写成了“浩”。胡家玉的赋中的“先生”也误写成了“先王”。李竹屋今年在我家教书已有三个月了,临走的时候我给他俸金,他坚决不肯接受,可见这个人是个重情重义之人。最后我只送给他褂子、布料和被面等生活用品,没有坚持送他银钱。离开京城后,他一共写了三封信来。我对他一直很牵挂,所以写信拜托立夫先生为他另外推荐教书的地方。昨天立夫先生来信说,已经请竹屋在署中教书了,这件事情真是可喜可贺。不过耦庚先生被撤职一事,同乡人都为之感叹。但是耦庚先生几次来信,都没有因为这件事情怪罪于我,为此不由得让人感动和敬佩。

《岳阳楼记》大约明年就可以寄到。家中的《五种遗规》,四弟必须天天翻看,逐句学习。我对四弟所期望的,也只有如此。家中承蒙祖父德高望重,我才得以暂居高位,如果兄弟妯娌相处不和睦,晚辈子女没有规矩,就会骄奢淫逸,衰败便会接踵而至。到时即使贵为宰相,又有什么用处呢?我家祖父、父亲、叔父三位大人的要求非常严格,是我辈的榜样,我们只要依旧例而行就好,这是极其容易省力的事情。别人家没有这样的好榜样,也要自立门户,自立规矩,更何况我家有祖父这样现成的榜样,难道愿意放弃先辈的榜样不去遵照,而忍心目睹家业衰落吗?现在我不在家,一切必须四弟做主。兄弟之间不和睦,是四弟的罪过;妯娌之间不团结,是四弟的过失,晚辈骄横放纵不知道礼仪,是四弟的过错。我有三件事奉劝四弟:一是勤奋,二是早起,三是看《五种遗规》。四弟如果能记住这三句话,就是对我的敬重;如果不信这三句话,就是看不起我这个当兄长的。我们家将来的家业是兴旺还是衰败,全看四弟的作为了。

六弟近日来脾气性格极为平和,这一年来也没动过气,自然是我家的好气象。只是几位兄弟俱有懒惰的缺点,我是由于很多事情牵累而显得懒惰,而六弟每天无事可做,还时常犯懒惰的毛病,这是我非常不满意的地方。如果两人都很勤劳,那家中气象自然会越来越旺盛。

吴、彭处两寿文和小四书序言,王待聘的父母家传等文章,都于八月托人带回,估计九月便可以到。

我已经拿定主意将大女儿许配给袁漱六家,六弟也已经当面和他谈过几次了,想来父母大人也不会不答应。我打算让他们近日定亲,希望四弟将我的意思转告给家中的各位长辈。陈岱云的婚事,至今我仍犹豫不决。前段时间四弟来信说,家中父母大人已经同意了这门亲事,而且都非常高兴。筠仙已经看到了这封信,事后便写信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岱云。看来这门亲事将来也一定能成为定局,而我心里还有些犹豫。

近日岱云家中老人逝世,正在筹备丧事。我准备送点奠礼钱,多则五十两,少则四十两,另外还有挽联等物。这样一来,家中就不用另外再送东西了。其他的就不多说了。兄国藩手草。

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十八日

【解读】

曾国藩在这封信中,强调了:“我家祖父、父亲、叔父三位大人的要求非常严格,是我辈的榜样,我们只要依旧例而行就好,这是极其容易省力的事情。别人家没有这样的好榜样,也要自立门户,自立规矩,更何况我家有祖父这样现成的榜样,难道愿意放弃先辈的榜样不去遵照,而忍心目睹家业衰落吗?”从中说明了一个家庭的兴旺需要后代的不断延续,那样才能长盛不衰。而作为后代的子孙必须懂得如何让这种繁荣的家风持续下去才行。

范仲淹就具有这种自立门户的意识。自从当上官后,他就想找个离自己当官的地方近的地方自立门户,这样有了自己的家后,就能将自己的母亲接来,侍奉她。于是他思前想后,觉得应天府是个好地方,但是依照官职,应天府多数都是高官要员职田所选,而范仲淹仅是九品小官,所以他只能选在较远的宁陵县。

范仲淹安家立户后,便想立刻将母亲接来侍奉,但是因为公务在身,又唯恐自己不能细心照顾,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同母异父的朱氏兄弟,母亲自己来,老人家也不放心。更担心朱氏兄弟受歧视,也不放心。于是他决定将同母异父的朱氏兄弟也接到宁陵,这样不仅可以让朱氏兄弟照顾母亲,而且还可以帮助管理职田事宜。后来范仲淹结婚后,母亲、妻子、朱氏兄弟一家人共同生活在宁陵,共享天伦之乐。

由此可见,范仲淹正是以家为重,以家人为中心,才凭借自己的能力建起了一个家庭,使家庭生活无比幸福和快乐。如果没有这种意识,那么他或许也只会孤身一人在外漂泊,根本体会不到家庭的快乐。

曾国藩在这封信中,还强调了一个家庭中对待堂兄弟,要从道德公理上加以劝导,对他们的过失要直言规劝,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建立家业。其次,与人为亲,就要使他尊贵;待人为爱,就要使他富有。要经常行善以替各位兄弟、弟子默默祈福,自然能得到神明和众人的钦敬。这就是遵循礼制的表现。

在古代,一般教育子女都不只是停留在思想和说教上,而是从君主、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,都在身体力行,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。

《礼记》记载:“古之道,五十不为甸徒,颁禽隆诸长者。”就是说,凡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不要亲往打猎,但在分配猎物时一定要得到优厚的一份。还有在同长辈说话时声音的音量上,也作了明确要求。如《养蒙便读》说:“侍于亲长,声容易肃,勿因琐事,大声呼叱。”《弟子规》又说:“低不闻,却非宜。”这都是说对长辈说话不要高声呼喊,而要平和。总之,无论是君王贵族,还是庶民百姓,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,以表达对老者和长者的尊敬,这才是衡量一个人的修养的标志。

《孟子.离娄上》说:“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。”这正道出了一家中规矩的重要。如果一家没有规矩,人们的行为举止都散漫,那么家庭必然会不和谐,也会因此而使家庭没有其乐融融、人丁兴旺之象。

所以,我们也一定要具有自立门户的意识,努力拼搏,争取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,而且在经营自己的家庭上,也要自立规矩,学习古代优良的家风,让自己的家庭永远昌盛。

 

 

 

 一 封 信 作  文网 为你提 供曾国藩家书 第五十篇 致诸弟:自立门户,自立规矩

上一篇 下一篇

阅读相关

1、【原文】沅弟左右:九月初六接弟八月廿七八日信,初十日接初五樊城所发之信,俱悉一切。顺斋一事业已奏出,但望内召不甚着迹,换替者不甚掣肘,即为至…阅读全文

2、【原文】沅、季弟左右:沅于人概、天概之说,不甚厝意,而言及势利之天下,强凌弱之天下,此岂自今日始哉?盖从古已然矣。从古帝王将相,无人不由自立…阅读全文

关于曾国藩家书的一封信
快速导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