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封信作文网
导航
一封信作文网 > 曾国藩家书

曾国藩家书 第四十五篇 禀父母:夫家和则福自生

时间:2019/2/11 0:20:47 来源:我爱写信

一 封 信作 文网为您 提 供曾国藩家书 第四十五篇 禀父母:夫家和则福自生

【原文】

男国藩跪禀:

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。正月八日恭庆祖父母双寿,男去腊做寿屏二架,今年同乡送寿对者五人,拜寿来客四十人。早面四席,晚酒三席。未吃晚酒者,于十七日、廿日补请二席。又请人画“椿萱重荫图”,观者无不叹羡。

男身体如常,新年应酬太繁,几至日不暇给。媳妇及孙儿女俱平安。正月十五,接到四弟、六弟信。四弟欲偕季弟从汪觉庵师游,六弟欲偕九弟至省城读书。男思大人家事日烦,必不能常在家塾照管诸弟,且四弟天分平常,断不可一日无师,讲书改诗文,断不可一课耽搁。伏望堂上大人俯从男等之请,即命四弟、季弟从觉庵师。其束脩银,男于八月付回,两弟自必加倍发奋矣。

六弟实不羁之才,乡间孤陋寡闻,断不足以启其见识而坚其心志。且少年英锐之气,不可久挫,六弟不得入学,既挫之矣;欲进京而男阻之,再挫之矣;若又不许肄业省城,则毋乃太挫其锐气乎?伏望堂上大人俯从男等之请,即命六弟、九弟下省读书,其费用,男于二月间付银廿两,至金竺虔家。

夫家和则福自生。若一家之中,兄有言,弟无不从,弟有请,兄无不应,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,未之有也;反是而不败者,亦未之有也。伏望大人察男之志,即此敬禀叔父大人,恕不另具。六弟将来必为叔父克家之子,即为吾族光大门第,可喜也。谨述一二,余俟续禀。

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

【译文】

儿子国藩跪着禀告:

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。正月初八恭敬地庆贺祖父母的生日,我去年腊月做了两架寿屏给他们祝寿。今年,祖父母生日当天,有五位同乡送来寿对,有四十人来向两位老人拜寿。早上,我为他们做了四桌寿面,晚上,设了三桌酒席招待他们。没有来赴席的,我准备在十七日和二十日补请他们。另外,我还请人画了一幅“椿萱重荫图”,看到的人没有一个不交口称赞。

我的身体很健康,新年的应酬太多,每天都没有空闲的时候。媳妇和孙儿女都平安。

正月十五日,我收到了四弟和六弟的来信。信中得知四弟想要和季弟一起到汪觉庵先生家学习,六弟和九弟想要去省城读书。我想父亲的家务事越来越繁多,不可能每天在家塾管教他们,而且四弟的天分很一般,不能一天没有老师的教导,给他讲书、批改诗文,千万不能有一刻的耽误。所以我想请父亲答应他们的要求,立刻叫四弟、季弟拜觉庵为师。至于支付觉庵的酬金,儿子在八月汇款回来。两位弟弟自然会更加发奋学习了。

六弟确实天资聪颖,很有前途,但乡里条件差、见闻少,不可能对他有太多的启发,以促使他发奋上进。他现在年轻气盛,不能总受到打击,上次他没有考好,已经是个打击;随后他想到京城来,我又阻止了他,对他又是个打击;如果这次再不允许他到省城来读书,一定会大大挫伤他的锐气。希望父母大人答应儿子及他们的请求,叫六弟九弟到省城读书,他们的学费,儿子在二月间付给二十两到金竺虔家里。

一家人和和气气,幸福生活便会如期而至。如果一家中哥哥说话,弟弟都听,弟弟有什么要求,哥哥都会答应的,这样和气的家庭,没有不兴旺的;反之,这个家庭就一定会衰败。恳请父亲体谅儿子的这片心意,还请把我的意思转告给叔叔,我就不另外给他写信了。六弟将来一定是叔父家继承家事和祖业的人,也是使我们曾家兴旺发达的人,这实在是可喜可贺。谨向大人禀告,其余的容以后再禀告。

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

【解读】

中国自古崇尚“和谐”的思想。像“家和万事兴”、“和气生财”、“万事和为贵”等“和谐”思想观念早已深入人心。对此,孔子说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,孟子也说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,荀子认为“万物各得其和以生”。

那么,什么是“和”呢?史伯在《国语.郑语》中说:“以他平他谓之和。”贾谊解释说:“刚柔得道谓之和。”而春秋时的晏婴在《左传.昭公二十年》中则认为“和”就是“济其不及,以泄其过”。其中“济”是“增加”的意思;“泄”是减少的意思。不足之处要增加,过多之处要减少。而孔子在《论语.子路》中则进一步阐述道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可见,“和而不同”又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物都应该遵循的原则。在这个基础上,儒家又在《礼记.中庸》中提出“中和”的概念:“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相继,孟子又在《孟子.公孙丑下》中提出“人和”,他说: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”在他看来,只有推行仁政,才能得到人和。道家学派的老子也十分重视“和”。他在《老子.四十二章》中说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”老子还认为,“和”是“道”的作用。道之所以能够生万物,是因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相成的方面,阴阳相互摇荡,相互作用,形成了宇宙的和谐与万物的和谐。“和”就是宇宙的本质,是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。

由此可见,“和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,而“以和为贵”的思想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,从而引发出“和谐、和睦、和平、和善、祥和、中和”等。这些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价值观念,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。

曾国藩在这封信中,也向父母阐述了这样的观点,他说:“一家人和和气气,幸福生活便会如期而至。如果一家中哥哥说话,弟弟都听,弟弟有什么要求,哥哥都会答应的,这样和气的家庭,没有不兴旺的;反之,这个家庭就一定会衰败。”

事实如此,对于一个人来说,家庭是一个人的人生起点,它不仅是人们生活休息的港湾,也是遮挡风雨的避难场所,更是人们精神动力的源泉。无论是伟人,还是平民百姓,要取得事业的成功,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帮助。所以说,营造一个和气温馨的家,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。

自古以来,从周公制礼的“亲亲、尊尊”,到“福善之门莫美于和谐,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”,再到颜氏家训、朱子家训,直到近代傅雷家书强调的家庭教育,都是家庭和睦的经验总结。不仅如此,古代圣贤还把对家庭的治理,家庭和睦与国家治乱、社会稳定联系在一起。正如《易经》所说:“正家而天下定矣”,《大学》说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“家齐而后国治”。

由此可见,古代先贤已经把家庭和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,提高到关系社会稳定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。

其实,家庭和国家是相通的。几个人可以组成一个家,那么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也是一个“家”。小家需要和睦,大家需要和谐。如果一个国家,能够拥有无数个和睦的小家庭,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会有顽强的生命力,也更会处于一片兴旺的景象中。

 

 

 

 

一 封 信作 文网为您 提 供曾国藩家书 第四十五篇 禀父母:夫家和则福自生

上一篇 下一篇

阅读相关

1、【原文】字谕纪泽儿:萧开二来,接尔正月初五日禀,得知家中平安。罗太亲翁仙逝,此间当寄奠仪五十金、祭幛一轴,下次付回。罗婿性情乖戾,与袁婿同为…阅读全文

2、【原文】沅弟左右:昨信书就未发,初五夜玉六等归,又接弟信,报抚州之复,他郡易而吉州难,余固恐弟之焦灼也。一经焦躁,则心绪少佳,办事不能妥善。…阅读全文

关于曾国藩家书的一封信
快速导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