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国藩家书 第六十九篇 致沅弟:死到沙场是善终
时间:2019/2/23 0:21:23 来源:我爱写信
一 封 信 作 文网为 大家 提供曾国藩家书 第六十九篇 致沅弟:死到沙场是善终
【原文】
沅弟左右:
兹请峰山至金陵一行,劝慰老弟宽怀,专以国事为重。不带勇则已,带勇则死于金陵,犹不失为志士。弟以季之殁于金陵为悔为憾,则不可也。袁简斋诗云:“男儿欲报君恩重,死到沙场是善终”,当时以为名句。
季榇到安庆,余必加漆五次,大约停住两旬。山至金陵小住十日可也。
同治元年十一月廿四日
【译文】
沅弟左右:
麻烦你让峰山到金陵去走一趟,去劝劝老弟一定要胸怀宽大,一切都要以国家大事为重。他要是不带领军队也就算了,一旦带领了军队作战,即便是战死在金陵,仍然是一个有志气让人敬重的人。你如果因为季弟的死而后悔与遗憾,那是不可以的。袁简斋曾有诗云:“男儿如果想报效皇帝的恩重,战死在沙场是最光荣的。”当时人们都把它当做是名句相互传诵。
季弟的灵柩到达安庆以后,我一定会再给他重加五遍漆,大约再等二十天才可以下葬。峰山到金陵也可以小住十天。
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
【解读】
一个人如果身上具有一种正气和勇气,那么最终必成“大器”,为国家、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,就如曾国藩这样的人物。
“勇”,在儒家看来是指果断、勇敢。孔子把“勇”作为施“仁”的条件之一。“勇”必须符合“仁、义、礼、智”,而且不能“疾贫”,才能称其为“勇”。《论语.宪问》:“仁者必有勇”,又《子罕》:“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”
在这里,孔子所说的勇者不惧,是指面对危险和困难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无所畏惧的品质。在古代,勇敢是君子的一种基本品德。所以,孔子把勇敢放在与“仁、义、智”的关系中鉴定。认为勇敢必须是“仁、义、智、勇”的结合,“仁”使勇者有一种悲悯和同情的胸怀,“智”能提升勇者成功的希望,“义”让勇敢远离野蛮,化为一种善的人性力量。
所以说,勇敢是人的一种品德修养。见到穷困落难之人,立刻生怜悯之心,关键时候出手相助的,这是仁勇;伸张正义,敢于为民请命,疾恶如仇,敢于打抱不平,为国为民勇于献身的,这叫做义勇;运筹帷幄,料事如神,敢深入龙潭虎穴出奇制胜,敢辗转于群狼狡狐之间的,这叫做智勇。勇敢需要仁德的指导,需要大义的引领,需要智慧的辅助。否则,无仁、无义、无智之勇只是匹夫之勇,盲目之勇,不能成事,更不能担当决策的首脑。
在古代能够分清是非的人,一般是勇士、义士。豫让是晋国的义士,智伯很重用他。智伯后来被赵襄子所灭,豫让为智伯报仇,计划要杀赵襄子。他先扮成一个残废的人后毁容扮乞丐,结果都被赵襄子识破。第一次被襄子觉察,襄子得知他是替智伯报仇,感念他是义士,就把他放了。第二次被抓,赵襄子叹道:“豫让,你替知己报仇,人家都已知道你的义举了,这次我不再释放你,成全你吧。”豫让也被赵襄子的仁恕所感动,请求襄子把袍子脱下来,他在襄子的袍子上刺了三刀,然后自杀。
当豫让吞炭毁容的时候,其心腹的人,劝他不必受此苦,只要乘机行刺就行了。豫让则说:“照你的说法去做,不是叫我为了先前的知己,去杀后来的知己,替旧主人杀新主人吗?我今天之所以这样做,自己吃点苦,目的是要表示君臣的义罢了,如果照你的办法去做,那就是乱义。”豫让为义而献身的精神为后世所称道。
深明大义的人,不但自己甘愿为义献身,同时他们也不愿亲人悖义而行。身在官场,更多的人则是非不明,缺少正义,而曾国藩却深知这一恶习,所以他力求人们无论为官还是为人都不要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,这也是治军的根本所在。
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强调了作为一个男子汉大丈夫,要专心以国家大事为重。领军作战就应该奋勇杀敌,即使战死在战场也不失为男子汉大丈夫的志气。从中可以体现出曾国藩的一种义勇,表现出了他具有为国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伟大精神。
在古代,像曾国藩这种为国鞠躬尽瘁的人数不胜数。比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出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”的千古绝唱,多少年来有许多英雄感念及此而泪满胸襟。诸葛亮一生赤胆忠心、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,到今天他的精神仍然激励着志士仁人,为了国家的兴旺而前赴后继。
三国时期,刘备临终时候,明知刘禅是个没有大志气的人,是个扶不起的阿斗,他不忍心让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毁于一旦。于是就召来诸葛亮,嘱托他要辅佐其子刘禅,并说:“子可辅,则辅之,如其不才,可自为成都之主。”而作为辅佐刘备大半生的诸葛亮来说,本来是该退隐而颐养天年,但是被刘备这么一说,却手足失措,泣拜于地。并说:“臣敢不竭股肱之力,尽忠贞之节,继之以死呼?”刘禅昏弱无能,以当时的情况,只能是退守川中,以求自保,但诸葛亮却答应刘备一定要统一中原,不断北伐。
由此可见,诸葛亮深知“补缀天地,恐不易为,徒费心力耳”。然而感先帝知遇之恩,托孤之情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!他深知刘禅是个没有大志气的君王,而蜀国一定会亡国,但是他只能是在一日就尽一日的忠,所谓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。并且他认为,与其坐以待毙,不如拼死一搏,或有一线生机,只好蚕食魏境,可起到挑起事端,瓦解敌人阵线的作用。
结果一切的事实,正如诸葛亮所料,刘禅继位后,每天只顾贪图享乐,根本不理朝政,而是将朝中大小事情交由诸葛亮来处理。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,南征孟获,一面积极准备两次北伐,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《后出师表》表示自己为国“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”之志。
公元234年,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,穿过秦岭,进驻五丈原。刚来此地,粮草不济,只能先屯田练兵,待机伐魏。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,在渭河北岸固守,不敢贸然出兵。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,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,并放火烧断谷口,欲大败魏将司马懿,未料一场大雨,魏军死里逃生。同年秋天,他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,蜀军败退。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,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,惊叹道:“天下奇才也。”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,在这里修建了寺庙。
正是因为刘备一生具有死到沙场才是善终的气概,所以诸葛亮才会有“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”(《前出师表》)。诸葛亮这种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美德的化身。虽然诸葛亮没有实现蜀汉的再次辉煌,但是他的精神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。诸葛亮这种精神,就是一种百折不挠、始终不渝为正义、理想、信念而奋斗的精神。这种精神在国家有难的时候,就成为民族复兴的动力,许多人都争相效仿诸葛亮的这种精神,成就了许多建功立业的事情。
东晋时期,陶侃、祖逖为了收复北方失地,闻鸡起舞,清操自励,这种精神动力就是源出诸葛亮;岳飞率领军队北伐金人,也是奉诸葛亮为自己的精神支柱。而且根据史书记载:岳飞经常读诸葛亮的前后《出师表》,每读都一定为之流涕。并手抄《出师表》的文章,到现在还有保存。还有南宋丞相文天祥,被元军所俘,忽必烈多次劝降,但文天祥坚贞不屈,从容就义。在被囚禁的两年间,他写了很多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忠贞之志。其中最著名的便是《正气歌》,这些都是以诸葛亮等先贤为榜样的事迹。
所以说,正是因为有这样忠心的臣子,才能够使国家兴旺起来,曾国藩同诸葛亮一样都是为国效命,忠心不贰的臣子,他们的精神是值得当今人们学习的,只有具备这样的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精神,才能够将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,成就一番大事业。
一 封 信 作 文网为 大家 提供曾国藩家书 第六十九篇 致沅弟:死到沙场是善终
阅读相关
1、【原文】澄侯、沅甫两弟左右:闰月一日彭芳四来,接两弟信并纪泽一禀,俱悉一切。澄弟移寓新居,闻光彩焕发,有王相气象,至慰至慰。沅弟新屋前闻不甚…阅读全文
2、【原文】沅、季弟左右:久不接来信,不知季病痊愈否?各营平安否?东征局专解沅饷五万,上海许解四万,至今尚未到皖。阅新闻纸,其中一条言:何根云六…阅读全文